
你会经常给你的朋友点赞吗?
你在意别人给你朋友圈点赞吗?
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社交聚居地,里面有家人,好友,同事,陌生人同学等等。朋友圈里的互动和点赞就像是我们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点赞的行为本身不仅是对发布内容的积极反馈,它也是一种社交行为,通过点赞能对方知道:「我在关注着你」,传递出一种关怀和认可的积极信号。

《非正式会谈》
给别人点赞,有不少人会担心「把握不好分寸」让关系变得尴尬,在内心里上演“点不点”“的拉锯战,好像点了赞就会暴露自己的心思,引起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
给前任朋友圈点赞还要反复纠结;
给不熟的人点赞是不是有点唐突?
苦涩暗恋对方不好意思私聊,只敢在朋友圈点个赞。
别人给自己点赞,会显得敏感多疑,表面看起来毫不在意,其实心里早就在默默盘记着出某某人给我点赞的“功德录”,某某没给我点赞的“黑名单”。
我的好朋友不给我点赞,怎么给其他人点赞?
刚发的内容没人点赞好尴尬,赶紧默默删除。
Ta怎么没有点赞我,没看到还是我发的内容不好?

被赞的喜悦和不被赞的失落,跳跃的红心可以牵扯出我们许多的情绪反应,同时它也在受我们情感和需求的支配。
那么,“点赞”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动机呢?
01
「点赞」行为是由什么因素支配?
我们可以发现朋友圈的内容一般分为六类:情感抒发类,记录生活类,营销代购类,知识科普类,拉票求赞类。
不同的内容可以吸引不同的赞。有一种叫点赞叫对事不对人,还有一种点赞叫对人不对事。
① 对事不对人
对事不对人的点赞行为仅与内容有关,与发布者本人没有太大关系,也不带有社交目的,更多出于自身的「情感投射」和价值观的驱使。通常也有这种原因:
*觉得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觉得内容有建设意义,积极正能量;
*觉得内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俗称嘴替;
*恰巧心情不错,出于利他动机看到了就顺手点个赞

② 对人不对事
这种的点赞更多针对发布者本人,和内容关系不大。
1)好友的互动
这样的点赞就是纯出于社交目的或情感交流和关系维系。和朋友间的点赞行为传递了积极关注,增进情感的流动。例如闺蜜好友在彼此朋友圈下的积极互动,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更多是出自「情感联结」和「社会支持」的需要。
2)从众心理
看到某条朋友圈下圈内的好友都点赞了,自己不点赞显得「不合群」,担心会给人一种冷漠嫉妒小心眼的印象。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圈子的一份子,于是默默地送上一个赞代表自己的忠心。
因为微信有共同好友点赞提醒的设置,所以点赞后时可以被他人知道的,这种点赞也是一种模糊个体「身份认同」渴求另一种自我表达的体现。
3)出于讨好
这种情况可能是你对某些人有好感,不管ta发了什么你都会点赞,以此来释放信号让对方注意到你。或者领导发朋友圈了,为了给ta留个好印象让自己的职业的道路更通畅一点,也可能会给点赞。

02
点赞是一种「社交懒惰」的表现?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著名的“邓巴数字”(Dunbar's number),认为我们能够拥有的稳定且紧密的人际关系数量上限是150人。其中深入交往,也就是说的「强关系」的人数是20人左右,「弱关系」大概是130人左右。
强关系的人例如家人,伴侣和闺蜜等人并不用通过点赞来维系关系。而弱关系就需要点赞来拉近关系或维系。
在论文《微信朋友圈社交媒体倦怠研究》里指出,点赞可能是一种人际回避行为,一种社交懒惰的表现。

年轻人焦灼且忙碌,属于自己休闲放松的时间本就少,那就更难分出时间出来维系弱关系的社交了。
点赞是一种不费力且低成本维护关系的方式,点个赞对你状态表示关系,并盖上一个“已阅”的印章,顺便刷一下存在感:“瞧,我还关注你呢”以免太久没联系导致关系完全断开。
同时当你长时间没有和朋友联系时,「关系就像进入了冰封期」,私聊又怕打扰别人,再加上无话可说的浅层客套未免有些尴尬。
「这时点赞就可以恰到好处的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同时出于社会互惠,ta也可能来一个礼貌性的回赞。这时跳跃的红心就像一道划过水痕的蜻蜓点水似的,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关系联结。
数据分析专家MoiraBurke在杂志《大西洋月刊》中写道,当我们在社交软件上常采用点赞方式和朋友沟通,这的确可以增加我们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但比起组合的沟通方式(点赞加评论),仅仅点赞互动给人带来的社交满足感更低。这是一种“懒惰”的社交方式,它也并不能帮我们减轻孤独感。
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SherryTurkle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点赞式社交」里,人和人之间无法触碰到对方真实的一面,毕竟发在社交平台的内容总是经过一些修饰。所以我们难以建立完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关系也无法转化成现实中的人际联结。
「而当他人展现更真实的自我时,或许可以减少这种虚幻感,让点赞为社交更好的服务。」
Valkenburg研究表明,当我们在社交平台有真实自我呈现时,会增加个体获得朋友圈点赞的几率。
当我们呈现真实自我时获得朋友点赞,会收获到一种人际支持,增加自我认同感,可以更好的进行人际互动。
点赞体现的是一种欣赏和赞同,当我们敢于或乐于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对朋友而言,ta们会感觉和你距离拉近,对自己而言,自己真实的自我可以被接纳和认可可以在某些程度增加自信心。
「收获越多赞的个体代表着ta越受欢迎,有高的社会关系满意度」,ta会更加重视和他人的关系,也会更容易和他人形成紧密的友谊关系,进而促进友谊质量提升。

03
点赞带来的「印象管理」焦虑
1)点赞让我们优化自我印象
点赞有着「社会赞许性」,让我们感到被认可,被关注能够一定程度感受到社会支持。一条精心设计发出后却无人问津的朋友圈,不免会有点“心酸”的感觉。
我们会根据在朋友圈中得到的反馈来不断矫正自己的形象以此想要获得大众的点赞,这是一个优化「镜中我」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的完善需要通过和他人的社会性互动完成。我们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我在一系列“表演”时,镜子给出的评价。
透过这些评价,我们加强对自我行为的修正。然而这一面镜子其实是自我内心镜子的映射。
还有一点,我们给他人的“评价”—— 点赞。也透露着我们的某些价值观和喜好。有数据科学家根据用户Facebook的点赞记录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它可以相对准确地推断出用户的种族、性格 、偏好等等属性。

2 )点赞可能会带来「印象管理」焦虑
你在发朋友圈之前会不会经历过一番「心理建设」。例如发自拍之前先让朋友审核一遍,给自己各种角度的p图加滤镜,苦思一段有深度的配文。发出去之后,忍不住频频回看手机有多少人点赞。这期间期待感夹杂着「焦虑感」,心脏都比平常快了几个拍。
其实这已经让我们产生了印象管理焦虑(Impression management anxiety),我们会担心自己收获不到期待的赞,「是因为害怕自己给大众的印象不符合ta们的期望」。会下意识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拍得不好?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太刻意了?ta怎么没有给我点赞?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过“场景理论”,他把人际关系比作是舞台上的表演,台上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舞具和不同的观众来进行戏剧化的表演。当不同的社会场景会给赋予我们特定的社会符号和身份,让我们成为一个特定场景的“表演者”,所做出的行为也需要符合这些场景的规律。
「我们可能会带着“面具”在朋友圈的舞台上演出,给不同的受众展现不同的自己」。
闺蜜面前秀身材颜值和男友,老板面前展现尽责勤奋形象,大学同学面前展示事业发展等等。设立分组设标签,根据不同受众展现不同的自己,这也叫不同场景的策略化表达(Strategic expression)。
过于注重朋友圈的策略性表达会带来“点赞焦虑”,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过多投入,诱发“社会比较”的压力和紧张感的负面体验。

写在最后
想要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点赞,确实有些困难。因为我们需要被激励,被认可这也可以激发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带来“爽感”。
但是当我们过于沉浸在美化的自我带来的“点赞”,在这种缺乏真实感的支撑下,就像自己营造了一个微信“乌托邦”,我们会不会变得难以承认和接受真实的自己?会不会错失了许多和现实朋友真正宝贵的交流机会呢?
或许我们可以好好倾听自己的心声,去找到内心发出的期望,了解带来幸福感的方式和真正得到内心满足的“点赞”。
我们不必要过于羡慕“赞多”的朋友,从而对标自己怀疑自我的价值。
要相信“点赞”不应该成为评估友谊和个人的主要准则。
References:
——————
[1].Yu Ying WeChat friends circle "lik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J] Media Times, 2015 (12): 4-5
[2].Jia Mengfan From likes to likes: research on social media burnout of WeChat friends circl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021,13 (9): 137-139. DOI: 10.3969/j.issn.1674-6708.2021.09.049
[3]. Yan Fan, Sun Haiyang, Lu Na The influence of WeChat's true self present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riendship —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friends' praise [J] Journal of Hubei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2021, 038 (012): 56-61
作者:三酱
排版:三酱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众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1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