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纷纷是‘高薪’的代名词,但回顾整个2022年,互联网行业可谓是风雨飘摇,人人自危。

2022年,美国硅谷经历了一轮大规模、高频率、高密度的裁员潮。
作为全球电商巨头,在疫情期间亚马逊电商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并曾进行大规模员工招聘。截至2021年底,亚马逊员工总数增至约160万人,3年内暴涨186%,造成大量人员冗余和成本开支,因此面对网购降温、业务承压,裁员成为亚马逊无奈之举。
早在2022年11月,亚马逊便宣布大规模裁员,涉及约10000名企业和技术职位,主要影响亚马逊的设备组织部门、零售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就曾在公开信中表示,亚马逊的裁员持续到2023年。
Meta裁员11000人、云计算巨头Salesforce裁员7000人、特斯拉裁员6000人、推特裁员3700人、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裁员2000人、网红券商Robinhood裁员1100人、在线支付巨头Stripe裁员1000人、社交平台Snap裁员1000人、电商巨头Shopify裁员1000人等。

多重因素导致大规模裁员
从总体经济环境来看,美联储加息、能源价格上涨、美元急剧升值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规模裁员的持续蔓延。另外,部分企业高管的决策失误也是导致“裁员潮”的直接原因。比如,Meta在“元宇宙”领域投入巨大,但产出成果不及预期,大规模裁员随之成为无奈之举。
除了美国总体经济形势“降温”以及高管决策失误等内、外部原因之外,在硅谷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担任高管的韩勤给出本轮裁员潮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招聘”。在硅谷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担任高管的韩勤告诉记者,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转到线上,各大科技巨头的流量猛增。这些公司相信,高流量将是未来常态,于是纷纷开启疯狂招聘模式。然而,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回到线下,各平台的流量大幅缩水,此前过度招聘的员工便成了冗员。
国内经历了一轮大规模、高频率、高密度的裁员潮。
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瘦身。同样是在年底,2021年12月1日,爱奇艺被曝大幅裁员,裁员比例在20-40%;相隔不久,12月7日左右,快手也被曝出正在进行新一轮裁员。此外,2021年全年,腾讯、京东、滴滴等众多互联网公司,都曾传出业务调整、人员优化的消息。

如果说2021年的裁员,很多是由于业务受到冲击,比如字节跳动的教育业务,以及滴滴、美团等公司的社区团购项目。但到了2022年,更多企业裁员的背后是降本增效、去肥增肌。
2022年,互联网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市值方面,阿里、腾讯、快手等很多企业的市值都跌了50%,甚至70%、80%。在收入方面,BAT已经停止增长几个季度了,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负增长。”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燃次元直言。
在此背景下,向内开刀、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之举。除了裁员,收缩员工福利、业务调整,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举动之一。比如2022年8月,就有消息传出,腾讯餐厅不再提供免费餐盒和随餐水果,对部分外包员工取消餐厅福利。
在业务调整方面,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砍掉一些业务,或者将业务进行调整整合。比如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2022年7月,CSIG成立政企业务线,整合几大行业业务线,业务线负责人同时负责区域业务线。
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下,互联网企业似乎取得了一些转机,比如2022年Q3,各互联网企业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
12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全员邮件,将阿里2023年的关键字定为了“进”,表示,“随着社会进入到和疫情共处的新阶段,随着国家对平台经济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2023年即是由战略定力转向抓住发展时机的关键年份。

但2023年,互联网真的能焕发勃然生机吗?答案并不一定。
2022年的末尾,除了持续不断的裁员,还有各家一把手的喊话。
12月22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12月15日在内部员工大会上的讲话曝出,在讲话中,马化腾频放狠话,“你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的打球”“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以后大家不要跟我说什么买量的故事,我已经不信这个了”,以及内部的贪腐问题“真的是触目惊心”。
12月26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11月20日在管理培训会议上的内容流出,刘强东痛批,“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整个京东零售,只有1.5个人在会上说真话、提问题”。
12月29日,张勇向阿里全员发布邮件,对阿里云智能总裁、集团CTO、集团CPO等职位进行调整,并将阿里2023年关键词定位“进”。
各家一把手言辞激烈,似乎说明互联网仍高度承压。
2022年马上过去,互联网即将迎来崭新的2023年,但新的一年,互联网的压力或许并不会更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1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