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官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范例?

来源:【浙江教育报】

校园“创业”是双创实验田

●早准备、多练摊,勤思考、善调整,才能真正锻造出市场化的“创业能力”。

□邓海建

“你考上了清华,他考上了北大,我烤上了地瓜。”和朋友在校园卖烤红薯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后,南京一高校大三男生小王这样调侃自己。小王说,烤红薯摊是他和3个同学合伙开的,第一天卖了10公斤红薯,每人分了二三十元。

小本创业、当日分红,摆摊接客、勤劳经商,这样的创业创意,既要“抹得开面子”,还要“迈得开步子”……在校园卖烤红薯,确实值得狠狠点赞:一方面,它以微小成本让学生体验到创业的酸甜苦辣;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学校对学生“微创业”的呵护。

找工作不容易,创业更非易事。创业,从来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绝非想象中的“顺风局”。先在校园里练练手,或者在周边市场试试水,有了一定的经验及教训,等到毕业的时候再扎进创新创业的洪流,起码不会全是“软肋”。

在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层出不穷的当下,与其给大学生忠告或提醒,不如让他们自己亲身去市场里感受冷暖高低。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此前召开的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推进落实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稳就业”,显然是位居“六稳”“六保”之首的国之大事、民生大事。

2022年,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雨后春笋。比如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此之前,不少城市也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大学生去创业领域搏击风浪。

政策频频出台,给予在创新创业路上的年轻人更多帮助、更多力量,但如何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之外指导学生进行更“下沉”的创业实践,是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不吃校园创业的苦,哪里知道社会创业的难。创业,不是有钱有技术、有心有激情就能顺风顺水。有两个数据,很值得玩味:一是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风投机构500 Global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显示,96.1%的大学生都曾有过创业的想法和意愿;二是此前曾有调研表明,即便是在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想创业没错,支持创业更难能可贵,但就像运动员参赛前总要经历漫长的“训练期”一样,蓬勃有序的校园“微创业”,才是大学生双创的实验田。早准备、多练摊,勤思考、善调整,才能真正锻造出市场化的“创业能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烤红薯生意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项目研讨、硬件设施、仓储物流、营销计划、合伙分工、市场调研、分润机制、食品安全……一个都不能少,一环都不能缺。校园市场虽然更为纯粹,但买卖交易相关规则不会缺位。简言之,能把烤红薯的生意做好,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除了校园里的红薯摊儿,放眼望去,宿舍里的美甲店、操场上的跳蚤市场……这些自由生长的“微创业”,都是值得保护和肯定的。

校园“微创业”是双创实验田,多些引导与支持,多些规范与帮扶,这些练摊儿的大学生,未来才有望成长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1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