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头条创作挑战赛#静美桃花诗词七首:溪溪渔屋桃花静,玉色桃花静对门

桃花是一夜之间开的。临水的小矶边有两树梅花和一树桃花。头两天路过,梅花开残,而桃花则不见动静。总想着花树开花,也要时间吧,结果一早上路过,刷新了视觉,满树桃花盛放。

桃花之明丽远胜梅花,那种轻盈的正粉色,绚烂而蓬勃,就像变魔术一样,连树都仿佛膨大了两倍。陆游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放在梅花上头,不合适,放在海棠上头也不对,只能是桃花。

桃花令人有轻快的欢喜,自带春日阳光的阳气美,哪怕是阴晴不定的阴沉天气,桃花给人的那种明净感,是出于其它花木之上的。

历代写桃花,都写出桃花生动而活泼的那种美。比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桃树端庄且健壮,那花朵有着太阳的光彩,照亮人的眼睛。后世多用桃花来形容热烈而娇艳的美女,所以一个“静”字是很难用在桃花身上的。

但是桃花不安静吗?桃花恰恰是安静的。一树桃花,根植在哪里,就屹立不动,以盛美的鲜花和丰硕的果实,年年馈赠给人类。乡村里的桃花树,总有几棵是地标树,是坐标树,在路边,在房舍,在田野,目送飞鸿远去,等待游子归来。

安静,蓬勃,绚烂,大气,灵动,欢喜,都可以用在桃花身上,而今天就赏读几首,专门写静美桃花的诗词。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春雨桃花静,离尊竹叶香。

到时丞相阁,应喜棣华芳。”中唐 · 戎昱《送王端公之太原归觐相公 》节录

桃花自带阳光气,古代就以桃木为阳木,可以辟邪。故而每年立春过年,都有将桃木板放在家门口,以驱除疾病不吉,后来演化成过年贴在门两边的对联。

古人嫁娶,要选身体健康,容貌照眼的美女为妻子,因为这样的妻子像桃花桃树一样,可以给家庭带来好运,且容易生养,多子多福。

诗经《桃夭》,就是将新娘比作桃花,桃花十里,迎娶如桃花一样的姑娘。

惊蛰节气,雨水繁多,却正是桃花盛放的时期。

很多花木在雨中颜色黯淡,独有桃花不一样,春风春雨,滋润桃花颜色,光洁水润。

如果阳光里的桃花给人无边飞扬向上的美,在春雨中的桃花,则有荷花的某种气韵,是一种在雨中略收敛的花光,更加耐看。

它们静静沐浴在斜风细雨中,不可忽略的安静和水光之美,仿佛舞台的中场休息,少女们难得安静下来,但是更有青春气息,每种侧影,更让人动心和回味。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唐 · 李商隐 《赋得桃李无言》

寂寞的人爱上了寂寞的花。

李商隐一个人独自在园林里赏春。这偌大的园林,桃李盛开,但是除了他,没有别人。总有些地方不在城区,不在公共领域里,总有些美,藏在幽深处。

古话说,桃李树开花时,虽然它们不开口,但是会聚集很多人气,将树下踩成了道路。

但是那是在比唐朝更古老的先秦时代,人们物质匮乏,种植的桃林寄托了人们太多的希望,人们蜂拥而来看花,看花的绚烂,想象果实的丰收。

而唐朝则进入了古代历史的繁荣期,处处有桃园,而正是因为多,有些地方,无人踏青游玩。

于是这片绚烂和寂寞的桃李园林,让李商隐感叹。

那娇美的桃花正在开放,那繁密的李花缀满枝头。

桃李开花不是为了比美争艳,而是它们到了开花的季节。无论下面有没有人看,它们都要开放啊。

在寂寥安静的春光里,桃花吐着红霞一样的花朵,李花飘飞如雪的花瓣。

那花雪飘飘回旋在风里,那春雨滋润,仿佛桃花含情带泪。

可惜你们没有生在皇家园林,那里经常有赏花游春的热闹,你们独自开落在这无名的庄园里。

这么红红白白绚烂的花朵,你为谁开,有谁能看到你们,为你们扬名?

是李商隐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最好的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人生舞台的盛放,青春和才华如同这未知园林的桃李,自开自落,自为叹息啊!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谷口晴云散晓光,鸟声呼我渡横塘。

轻明独爱桃花静,撩乱偏嫌柳絮狂。

处处丛祠起箫鼓,家家篱落动耕桑。

去年今日东坡路,拄杖相将探海棠。”宋 · 释道潜 《庐山道中怀子瞻 》

僧人道潜,是苏东坡的好友。当苏东坡贬谪到黄州,这个僧人不远千里,去黄州探望。苏轼由一个朝廷高级官员,贬谪到黄州作小吏,常常入不敷出,又正值黄州大旱,苏轼带领家人在东坡上开荒种地,以苦为乐度过人生黯淡艰苦期。

道潜本身就喜欢苏轼的诗词,但是认识人品,还真正是在黄州。作为僧人他吃得了苦,但是不能确定苏轼的未来和走向。但是东坡一见,让他彻底放心且感慨,这是一位能高能低,将苦难过成诗意的大写的君子。

在行走在庐山的山道上,他看到山谷边的烟云,承托着朝霞,在渡口边,他听到了鸟叫。如此寂寞而大美的自然风光,是他行走的日常,但是僧人也需要朋友照应心灵啊。

他停下了脚步,看到渡口边美丽的桃花林,花开轻明,大气绚烂,这乡野的桃花,陶渊明爱,他自己也爱,爱着那种无声的美,那种扎根泥土的静美端庄和安详,想必苏轼也一定喜欢。

人生多有风雨,人生多似风吹柳,但是有信仰真实的人生,不会像杨柳,随风起伏,而是像桃花,像海棠一样,落地生根,化风雨为滋养。

正是这种相近的情怀,他看到桃花想起苏轼,想起去年他们在黄州东坡,就着春雨看禾苗,拄着拐杖看山野中春寒的海棠。

这句“轻明独爱桃花静”,写出了桃花扎根山野,却花开轻盈的盛美。如同他和苏轼,将苦难化作了泥土,尘埃里向上开花,开出了动人的仙意和灵气。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西苑烟光倚槛新。桃花艳艳静无尘。

照溪红映一天云。

肯放落红流出水,且寻歌舞赏明春。

持杯知是洞中人。” 浣溪沙 宋 · 曹勋

陶渊明《桃花源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河流边,有座山,山边有个洞。桃花掩盖住了洞口。进入洞口,进入山谷,里面住着一群与世隔绝又快乐生活的人,他们无需纳税,没有战争,耕种纺织,自给自足,幸福快乐。

于是在每一个有桃花种植的地方,都会让人联想起这个梦。

这是在城市西边的一个桃花园林,这里有流水。有楼宇,有无边盛开的溪边桃花、

桃花盛开的时候,那崭新明艳的花朵,在溪水两岸盛开,这里空气清新,视线度极好,那无数的花枝花开旖旎重叠,有着让人沉醉的立体美。那是繁花仙境。

更美的是岸上一片桃花林,水中一片流动的红云。

但是这是桃花的盛花期,不是落红阵阵,只是水中的倒影在流动,而不是真的桃花瓣在随波逐流。

就这么将春色锁在这里吧,一片桃花瓣都不要顺水流走。

因为只要有人知道了这里,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宁静和仙美。

我端着杯子,站在这里看桃花,我忽然觉得这是真正的桃花源,而我就是最幸福的仙境中人。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铜瓶只插碧桃花,日对幽人静不哗。

为尔细观冰雪艳,就中便觉牡丹夸。南宋 · 陈文蔚《书窗碧桃 》

碧桃是桃花的一个变种。大概率这种桃花结子率低,但是花色艳丽繁复。因为普通的桃花多是单瓣,但是碧桃是有重叠的花瓣的。

传说汉武帝曾经遇见王母娘娘,给他吃了碧桃果实,果实绿色甜美,汉武帝想留种带回来种植,王母说,这种桃树,三千年才结一次果,你的领地土地基础不好,不适合种植。

那么碧桃自汉朝就有人工种植,当然是扦插,或者嫁接,花色有红有白,繁丽仙美。

唐朝李商隐有灵风正满碧桃枝,在唐朝的道观,多有种植。

到了宋朝,碧桃作为优良的观赏桃花,广泛种植。且以插瓶簪花为美。

那么这位诗人,显然铜花瓶里插的是白色的碧桃花。

白色碧桃如同春天里的香雪白莲,在书房的案上,静静开花。

诗人喜欢那种洁白如雪的清艳,都说牡丹好,但我看这白色的碧桃花,胜过了繁美的牡丹啊,牡丹美在太嚣张,也输在太嚣张,哪里像这碧桃花,仙意典雅。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山矾香气近幽荪,玉色桃花静对门。

晓日照烟林坞湿,春云过雨石池浑。”南宋 · 释行海《闲居 其三 》

实际上宋朝花木种植发达,大多数观赏桃花都是碧桃花。

比如这寺庙里种植的也是观赏碧桃。

一树雪白的碧桃花,开花如玉,正对着僧院门口。

除开白色的碧桃,还有早春雪白的山矾。

寺庙的春天,翠绿和洁白相照,静谧幽美,禅意十足。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二月湖州动客心,青山粉堞带春阴。

溪溪渔屋桃花静,面面歌楼柳色深。

西府门闲鸥自到,东林酒熟客谁斟。

风流二妙如相问,为道清吟瘦不禁。”元末 · 良琦春日《寄柬赵仲光沈自诚二友 》

这是浙江湖州水乡的二月。

远山近水,小桥粉墙,都矗立在春阴里。

溪水边的房屋,是渔民为近水捕鱼而搭建,多是吊脚楼,建在浅水岸边,而这样的岸边,恰恰桃花开放,掩映流水渔屋。而繁华城镇地带,则是小桥杨柳,两边酒楼歌楼鳞次栉比,都掩映在已经发芽渐渐青深的柳烟里。

这典型是浙江繁华富庶地带的景色。

桃花杨柳是仲春二月的标配景色。

但是被他写来,一点都不俗气,反而有江南烟雨气中的静美和清新。

桃花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桃花发朋友圈说说?

某位无骨的才子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他只说对了皮毛。

桃花自有它的静,那是它作为草木天然的属性。但是桃花的静美中含有磅礴的生气。这其实是最难描画的。多少诗词写桃花,都写得过于妖艳。

桃花其实是最朴实的花树,人是汉女,花是桃花。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三八妇女节,六首有妇女的古诗和古体诗,谈历代妇女的地位和演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2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