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猫仔粥

诏安猫仔粥
清朝年间,诏安城内有个陈秀才,家中富有,三对儿媳和孙儿孙女十多人和睦相处。祖母治家有方,有“世家底”的风度。儿孙都听她的话。长孙名有德,成婚时,喜事办得很排场。长孙媳妇杨氏是“世家底”人家,三从四徳当然知晓。过门后,厨房差事就由杨氏料理了。世家底又是大户人家的煮食婆实在难当。杨氏终日忙碌,三餐要等长辈和男人吃饱后,才轮到她吃,所吃的是剩下的饭菜。当丈夫的看着妻子整天忙碌,吃的又是剩饭余菜,很是疼惜。但他知道世家底的规矩,只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间久了,忍耐不住,常跑到厨房,把未煮的鱼、虾、肉类先拿一些起来,等到他吃饭后,掺入剩饭一起煮成稀饭给妻子吃。不细看,像是剩余的饭菜拌在碗里一样。有一次,有德把煮熱的稀饭放在桌上,刚好祖母进来,看后问有德:“这是什么菜?”答说:“是剩饭剩菜掺在一起饲猫的。”因他家中正养着一只猫,祖母自然相信。后来,凡在煮稀饭被他人看见时,有德都说是煮“猫仔粥”。由于“猫仔粥”煮时抢时间,又是鲜料加配料,香甜适口。时间过得很快,陈秀才夫妇都已去世,三个儿子分了家。又过几年,有德的父母也先后去世,家庭的担子落在他夫妻肩上。杨氏生第二个儿子满月后,一天,夫妻在房里说着笑话。有德说:“你身体还很虚弱,应该多吃些补品,现在家庭我们自主了,你要吃什么,我买给你吃。”杨氏想了许久,说道:“很久没吃‘猫仔粥’了,还是‘猫仔粥’好吃。”有德说:“这容易,现在不用偷煮了,我即时去办。从此,他便经常买鲜料,煮“猫仔粥”给妻子吃。杨氏想吃“猫仔粥”被邻居知道。什么叫“猫仔粥”?当时便有人过门探听。就这样,“猫仔粥”传出去。至今,“猫仔粥”成为诏安的名点。
龙海区金定鸭蛋

九龙江畔金定村,盛产一种双蛋黄的金定鸭蛋,畅销全国各地,人人喜欢。然而,你可知道金定鸭蛋双蛋黄的来历吗?说起来倒有点神奇。相传在这水乡——金定村,有一个养鸭能手名叫郭海。他中年丧妻再娶,前妻留下一个女儿名叫亚莲,后妻生一个女儿名叫亚贞。继母王氏平时好吃懒做,郭海因长期劳累病倒了。常言道:“后母苦毒前人子。”王氏虐待亚莲,把养鸭重担压在年幼的亚莲身上,每日天还没亮就逼她出门放养鸭群。夏天,她被烈日晒得脸红耳赤;冬天,她冷得浑身哆嗦。平时继母一有什么不顺心,就打她一顿,连饭也不给吃!一天傍晚,风雨交加,亚莲赶着鸭子回家,路上发现少了一只。这可把她急坏了!怎么办呢?回去吧,给后母知道得挨一顿毒打。况且爸爸正生病卧床,也不能惹他生气呀。不回去吧,这风雨夜到哪里去?人还好说,鸭群淋病了,全家靠什么吃饭?她决定连夜去找。于是,她把鸭群偷偷地赶进鸭圈,趁后母不在,溜了出去。这时,雨下得更大了,亚莲在风雨中挣扎着,踩过一处又一处浅滩,越过一条又一条田埂,穿过一片又一片密林,不断地呼唤着,寻找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走了多远,她还一直往前找去。“呷……呷……”前面隐约传来鸭子的叫声。亚莲一听,心里多高兴呀!上前一看,滩头有一座草寮,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公公正坐在那里看鸭群。亚莲向老公公问道:“白胡子公公,您看见我的鸭子吗?”“你的鸭子可能钻进我的鸭群里了。”说着,白胡子老公公站起来,带亚莲到浅滩上去找。“这是你丢失的鸭子吗?”白胡子公公抱起一只肥母鸭问。“不,我丢失的鸭子没这么肥。”亚莲摇摇头说。白胡子公公又抱起一只大公鸭问:“这是你丢失的鸭子吗?”“不,我丢失的是只又黑又瘦的小鸭。”亚莲又摇摇头说。最后,白胡子公公又抱起一只又黑又瘦的小鸭问:“这是你丢失的小鸭吗?”亚莲仔细一看,高兴地朝白胡子老公公说:“这正是我丢失的小鸭,还我好吗?”白胡子老公公说:“诚实的姑娘,你把它抱回去吧!它会给你好处的。”亚莲抱起那只又黑又瘦的小鸭子,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这时后娘正站在门口,见面就破口大骂了她一顿。亚莲低着头钻进门里,跑到爸爸的床前。爸爸颤抖着手,抚摸着亚莲湿漉漉的头发问:“孩子,这么大的风雨你跑去哪里呀?”“找鸭子。”“鸭子找到了吗?”“找到了,在这里呢。”亚莲把抱在怀里的鸭子举了起来。“啊!”父女俩几乎同时喊了一声,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到底出了什么事呢?原来,亚连抱回来的不是一只又黑又瘦的小鸭子,而是只又肥又大的金鸭子,在灯光下闪着金光。后娘和妹妹亚贞闻声赶来,一家人看着这只金鸭子,高兴得不知道怎么才好。看了一会儿,后娘问亚莲:“这金鸭子在哪儿弄到的?”亚莲从来不会撒谎,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母。听着听着,后娘又骂开了:“哼,你这没出息的笨猪,你不会多抱它几只回来!”第二天傍晚,又是风雨交加。贪心的后娘逼亚莲带路,自己让亚贞扶着,腰上还缠了一条布袋,准备多抱几只金鸭子回来。母女三人边走边找,终于又来到白胡子公公的草寮前。亚连不敢上前说话。后娘一心只想多抱几只金鸭子回去,就跑上前说:“喂,老头子!我家一群金鸭子跑到你的鸭群里了。”“金鸭子也会跑吗?”白胡子公公笑笑地探头说。“会跑不会跑我不管,反正你那群金鸭子大半是我家的。”后娘强词夺理地说。“是你家的就抱回去吧!”白胡子公公还是笑呵呵地说。后娘巴不得白胡子公公说这句话。她和亚贞赶忙冲下浅滩,解下腰间布袋,专拣那最肥最大的母鸭装进布袋里。捉呀装呀,不一会儿,两只口袋都装得圆鼓鼓的。背不动,她俩就驮着走。走到草寮边,看见那里叠满金光闪闪的金锭,贪心的后母又张口把两块金锭叼在嘴上,才赶路回家。一路上,她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天快亮时,才来到九龙江边。她们开始趟水过江。趟着趟着,后娘大概踩到一块圆石子上,脚一闪,身子一斜,两只沉重的大口袋一歪,后娘就跌倒在水里。亚莲和亚贞想拉却拉不住。后娘正想喊,口一开,两块金绽一骨碌吞进肚子里去了。亚莲和亚贞喊着:“妈!妈!”却听不到回声。不一会儿,水里浮起一只又胖又大的母鸭,而后娘的尸体和口袋却不知流到哪里去了。亚莲和亚贞只好抱着这只肥母鸭回家,把前后经过告诉了病在床上的爸爸。说也奇怪,从此以后,这只肥母鸭天天都生一个大蛋,比别的鸭蛋都大,敲开一看,里边的蛋黄有两个呢!有人说,这母鸭就是后娘变的,因为她吞下了两块金锭,所以每只鸭蛋都是双蛋黄。又因她吞了金锭后变成鸭子,所以后人把这种鸭叫做“金锭鸭”,也叫“金定鸭”。这个村子也就叫作“金定村”了。
平和小溪枕头饼

平和县小溪出产的高级茶点——枕头饼,因形似四方长枕而得名。它历史悠久,驰名远近,畅销东南亚,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它的生产有段动人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小溪西城有个太常寺卿叫李文察,是宫廷的典乐官吏。有一年夏天,李文察的夫人张氏患急性病症:时吐时泻,胸闷腹痛,眩晕倦怠,气息奄奄。李文察派人到处求神问佛,均未奏效。为了治好夫人的病,他派人到城外张贴榜文,说是若有人能治愈他夫人的病,愿以重金酬谢。榜文张贴了好几天,都没有一个人敢去揭榜。虽然琯溪地面不乏郎中.但因李文察是朝廷官吏,患病的又是他的娇妻,若是治不好夫人的病,是要问罪的。李文察望着病卧在床痛苦呻吟的夫人,心急如焚。一天黄昏,城外来了个衣衫褴楼的跛足和尚。他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榜文,微微一笑,便一手将榜文揭下了。他拿着榜文正要进府,李府家丁看见,急忙拦住,大声喝道:“何方来的疯和尚?斗胆撕下榜文!”“善哉!善哉!贵府夫人不是有病?”和尚合掌说。吵闹声传进府内,李文察便叫人将和尚带进府来。李文察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披破袈裟的独眼和尚,脖子后插着一支破葵扇,一瘸一拐地走进大厅。李文察的心凉了半截,冷冷地说:“何方僧人,是来此化缘吗?”“阿弥陀佛!贫僧乃是云游和尚,新近到青宁山铜鼓岩歇脚,今日路过西山,并非来此化缘。”和尚答道。“路过西山尽管走路,何故撕下榜文?”“榜上说贵府夫人有病,冒昧来此一看。”“你也懂得医道?”李文察疑虑地说。和尚微微一笑,谦和地说:“贫僧略知一二。”李文察沉吟片刻,心想:夫人病到如此地步,不如让他试一试看,碰碰运气。便说:“好吧,请进。”李文察把和尚领进绣房,和尚那副模样把丫环都吓跑了。那和尚坐在夫人的床前,把跛足跷在另一只大腿上,挽了挽袖子,露出一双又黑又脏的手,一手抽下脖后的破扇,轻轻地扇着,随风飘散的汗臭酸味,闻之欲呕。他开始细细地号着脉,歪着头望着床上的夫人。此时夫人云发散乱,眉头紧蹙,面色惨白。和尚又看了看夫人的舌苔,然后走出绣房,一本正经地对李文察说:“李大人,贫僧观尊夫人患的是脾虚病症,脉络虚缓无力,中气不陷,脾胃湿困,宜补气健脾化湿。贫僧有配制参苓白术散金丹,明日可派人来铜鼓岩取用。服法是每天两次,早晚服下,五天后贫僧再来拜候。”说完,和尚径自出门而去。李文察痴痴地目送着一瘸一拐的和尚消失在城门外。第二天早上,家丁从铜鼓岩取回一盒金丹。李文察打开一看:内装八条形似四方长枕的药饼。他就依嘱让夫人服下了。没想到夫人服了药饼,几天后竟然效验如神。第五天,和尚又来给夫人看病。那和尚望、闻、问,切后,开了个处方递给文察说:“李大人,尊夫人病虽好转,但因久病,须再调理一段时日,脉虚而浮,声低气短,四肢不温,宜用黄芪建中汤姜。请大人将方中的黄芪、桂枝、白芍、炙甘、生姜、大枣捣碎研末,佐以红糖为馅,把茯苓研粉为皮,加工制作成四方枕,温火烤后即可服用。服法是每天三条,饭后服用。此药甘温香脆,补气和中,能治好夫人的病。”李文察侧耳倾听,心悦诚服。他感激地对和尚说:“谢谢圣僧指航。”随后便托出一盘银锭,定要酬谢和尚。那和尚婉言谢绝。他合掌道:“善哉!阿弥陀佛!贫僧飘零四海,不羡荣华,不慕富贵,身外有一袈一钵就满足了。哈哈!银子与我何用!嘻嘻!银子何用!……”和尚一边说着一边轻摇破扇,趿着鞋,一瘸一拐地走出李府大门。和尚走后,李文察便命家丁依和尚所授之法,按药方做成枕头形药饼给夫人服用,夫人的病逐渐痊愈了。此后,李文察为了答谢和尚的恩德,携着夫人张氏,带着很多财物,坐着轿亲自到铜鼓岩去拜访那个和尚,可是那个不肯接受银子,又不愿留下姓名的独眼跛足和尚,又不知云游到何处去了。穷和尚把夫人的病治愈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得神乎其神。小溪西山李氏家为了纪念此事,常常用此方制成糕点配茶,从此这特制的枕头饼就这样闻名了。枕头饼既能治病又能作茶点的消息传到了漳州。漳州知府闻知西山李氏的枕头饼如此神妙,便派人要些回去品尝。福州的按察闻知西山枕头饼的妙用,也派人要些回去,食后十分赞赏。消息传到京城,嘉靖皇帝知道了,也想品尝枕头饼的味道,下旨命西山李氏把枕头饼作为贡品奉上。这下可急坏了李文察。他想:枕头饼是药饼,并非茶点,皇上不辨虚实,怎么能吃?若是万岁吃了此饼,出了个差错,怎么了得?李文察左思右想,想不出一个良策,以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成天在念着“饼!饼!饼!”丫头听见了,以为李文察老爷要吃茶点,便将糕饼奉上。李文察手中接过丫头奉上的糕点,心头一亮,暗自想:何不将药饼改成真正的茶点,这可是万无一失的办法呀!于是,李文察就派人把溪口最著名的做饼名师请来,经过再三磋商,把茯苓粉换成面粉作为皮,把药末换成香柑,芝麻,花生仁等佐料作为馅,拌以纯猪油精工制作,温火焙成高级茶点,然后把枕头饼作为贡品奉上皇帝。紫禁城里,上至天子,下至王公大臣,观此饼小巧玲珑,尝此饼香甜酥脆,莫不交口称赞,使其声价大增。这样,西山李氏的独家枕头饼,就成为民间求之不得的珍品了。后来,西山李氏家道中落,他的后裔便以制作贡品枕头饼为谋生之道。从此,世代相传的枕头饼的制作方法就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平和县具有民间特色的茶点。
华安坪山柚的传说

柚子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果大呈圆形,果皮黄色,果肉甜酸适口。柚子外形似满弦明月,每逢中秋佳节,一家老少团圆欢聚,餐桌上除了蔬果月饼之外,总离不开它,尤其是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更视之为庆贺团圆、欢度佳节必不可少的山珍。柚子品种很多,主要有文旦,沙田、坪山三种。其中,盛产于闽南龙溪华安县的坪山柚堪称为上品。坪山柚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闽南九龙江北溪上游有一个山明水秀、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叫坪山。坪山濒临北溪,面对花山,背靠笔架峰。这里的江水碧蓝清澈,山泉冰凉甘甜,山上长满茂密的果林,田野开不尽芬芳的山花。坪山上住着一个叫吕由的后生。吕由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但他并不孤独,乡亲的抚育和家乡的鱼米甘露使他长得像一头小牛那样健壮。他勤劳勇敢,砍柴耕作,打鱼撒网,坪山的七沟十八梁,江中的三道十六弯,都洒下他辛勤的汗珠。春天里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吕由划着三肚船(北溪中的一种小船)至离家五里地的北溪上游钓鱼。吕由把带来的干饭团放在一边,坐在溪边一块大石头上垂钓。忽然间,只听见一阵哗哗的水声,一道金灿灿的亮光刺得他双眼睁不开。惊讶中定神一看,只见一条草鞋宽、扁担长的大蜈蚣口含一颗闪闪发亮的宝珠,向干饭团爬去。蜈蚣把宝珠吐在石头上,一口一口地吃起饭团。吃完了,又把宝珠含在口里,蹒跚钻进石洞中去了。吕由看呆了,没心再钓鱼,收拾起东西,驾着三肚船急忙回了家。夜里,他翻来覆去一直睡不着,晶莹的宝珠在眼前闪烁。他心想:要用什么办法才能从蜈蚣的口中取出宝珠呢?想来想去,鸡叫三遍还想不出一个好法子来。正当他苦思冥想时,忽听咣当一声,桌上的瓶子倒下了。吕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点亮豆油灯一看,哎哟!桌上的油瓶被老鼠闯翻了,连旁边的一瓶老酒也摔破了瓶口,酒和油从桌面顺着桌沿往下流。吕由匆匆拿来一个小碗接住,暗暗地咒骂起老鼠来……猛然间他心中一亮:这酒和油不正好可以用来取宝珠吗?吕由马上把灶火升得旺旺的,把渗和在一起的酒和油炒了一大团香喷喷的鸭蛋饭,细心地包好,拿起钓鱼杆,驾起三肚船往上游划去。跟往常一样,吕由把饭团放在原来的地方,装做若无其事地坐在石头上钓起鱼来。大约一袋旱烟的时间,躲在石洞中的大蜈蚣嗅到晨风中飘来的饭香,悄悄地蠕动着身躯又爬了出来,瞧瞧四周没有动静,就把口中的宝珠吐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吞食起饭团。吕由屏住气,镇静地坐着。约摸一柱香的时间,蜈蚣吃了饭团,酒性发作。只见牠张口裂嘴,摇头摆尾蜷缩成一团,昏沉沉地躺在石头上睡着了。吕由蹑手蹑脚走了过去,一把抓起宝珠,连奔带跑地跳上小船,操起双桨,小船箭一般地向下游射去。蜈蚣惊醒了,发觉宝珠被偷,唰地一声闯入水中,翻波逐浪追赶吕由。一时间天昏地暗,风声嘶叫,浪花飞溅,雾气腾腾。蜈蚣游得快,小船划得更快。十丈、八尺、五尺,眼看就要追上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间天空炸响一声震天动地的霹雳。顷刻间,烟消雾散,江水恢复平静,蜈蚣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轮红彤形的太阳从山峰升起,蜈蚣宝珠在旭日映照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奇光,九龙江水和岸边的青山都染上一层绚烂的光辉。坪山沸腾了,乡亲们露出惊奇的神色,争着看这颗宝照珠,玛瑙色的宝珠把乡亲们脸庞都映红了,把心房都照亮了。人们赞叹吕由的聪明和勇敢。正当乡亲们传看宝珠时,一阵春风吹来,潮湿的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幽兰的芳香,又一阵春风吹来,宝珠忽然射出更刺目的光芒。奇光异彩把人们搅得眼花缭乱。嗤地一声,宝珠脱手而出。飞了!飞了!宝珠飞了!似流星般,拖着一道长长的红光,宝珠悠悠地向坪山飞去,慢慢地掉落在坪山坡上。吕由和乡亲们蜂拥而上,拨开草从,搬开石头,漫山遍野寻找,但是除了含着晨露的杜鹃花、迎春花外,却不见宝珠踪影。吕由急了,在宝珠掉落的地方拼命挖下去。乡亲们拿来砍刀,劈下山上的荆棘,挥舞镢头掘开地皮,从清晨挖到太阳下山,从星星眨眼挖到晨曦微露,整个坪山坡都翻遍了,只有覆盖着的一层黑黝黝的泥土,哪里有宝珠的影子呢?吕由焦急!乡亲们惋惜!但是,就在宝珠掉落的地方,却忽然长出一株绿油油奇特的树苗。这树苗叶大而厚,呈心脏形,树皮光滑,叶子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树苗在春风中轻轻地摆动。坪山人能分清禾谷与稗草,能分清几百种春草与果树,但就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树苗。吕由惊奇叹息。一位上了百岁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说:“孩子,别唉叹!有宝有福,无宝也有福。这树苗要是宝珠变的,肯定是奇种,只要辛勤培育,日后说不定会给坪山带来幸福。”吕由思忖着老爷爷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日夜精心培育这株树苗。他从笔架峰引来最甘美的清泉,从九龙江边取来最清澈的江水灌溉,坪山的雨露也慷慨地滋润这株幼苗。第一年春天,树苗长高了三尺。三九艳阳天,土地龟裂,河水干涸,树苗枝低垂。吕由心疼了,他爬山越岭,从石枫涧挑来一担一担泉水,一滴两滴地浇在树苗上。冬夜里,他提着灯笼给树苗打围铺草,挡风保温。第二年春天,树苗又长高了三尺。寒来暑去,冬尽春至,第三年春天,树苗长至一丈来高。一夜春雨,树上簇生银花,舒展开来的四个花瓣如同天上飘来的雪片;簇拥的花丛有如九龙滩头的浪花;奇异的花香比剑兰浓郁比桂花清淡,招来无数蜜蜂、蝴蝶。秋天,结下许多果子。圆滚滚黄澄澄的果子,把枝干压得弯弯的。夜里借着星光远远望去,好似几十个月亮镶嵌在翠屏中。中秋节到了,果实掉了下来,剥开黄色果皮,里头八九瓣半月形的果实紧紧抱成一团,淡红色的果肉宛如宝珠一般晶亮透明。尝一尝,甜酸多汁,满口生津,一股凉爽之气直沁心肺。吕由摘下所有的果子,请乡亲们来到坪山坡赏月品果。静谧的秋夜,坪山上父老团聚,一片笑语欢歌。乡亲们把吐出来的果籽珍藏起来,在第二年的春天全撒在坪山坡上,坪山坡上长出满山绿油油的树苗。第三年春天,开出一片如同雪山冰峰的银花,花香飘荡数十里,香透山里山外,香透左村右邻,香透九龙江水。秋天结下数不尽的果实,如同在青山绿水间撒下无数黄色的宝珠。不知过了多少年,这种果树遍布了整个坪山,坪出从此成了花的山、果的岗、金的岭、银的坡。为了让外村的乡亲都能尝到这种果子,吕由告别了坪山的父老乡亲,带着种籽到外乡传播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人们为了纪念吕由,就把这种果子叫柚子,又因为它是长在坪山上,就起名为“坪山柚”。据说柚子的其他品种如文旦等,都是从坪山柚移种嫁接的,尽管人们如何精心培育,果形都没有坪山柚那么浑圆,底部都凹了进去,果肉也不及坪山柚鲜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