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古今无异。让我们从字源的角度来认识美丽的四季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字体演变轨迹为:

一日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

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也有多种写法。如图的字形A,左部分为天气回暖,草木繁出之象。中间部分,有人释为春天到来,草木滋生,万物新荣。上为芽,下为根。右边 二木竖立,也表示草木初生。故“春”的本初义为: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始生长。后来就以“春”为”“一年四季开头的第一个季节”。《说文解字·草部》:“(萅)推也。从日屮屯。屯亦声。”段注云:“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日屯者,得时草生也。屯字象草木初生。会意兼形声。”这就把“春”的意思讲得很清楚了。不过,《说文》无“春”字,而是作“萅”,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最后楷化为“春”字。可见,“春”乃后起的汉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说文》中释“春”为“推也”,段注中释“春”为“蠢也”。这两个解释,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动”。“推”的结果就是“动”,故今天有“推动”一词。可见“推动”才是“春”的内在意义。“推动”什么?当然是推动万物生长,天地更新,四季轮回,推动万千生命生生不息。“蠢”也是“动”的意思。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蛰居的动物也已醒来,又开始的一年生命的里程。“蠢蠢欲动”中“蠢蠢”的意思,就是将要动的状态。这个词原非贬义。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生机,所以人们赞美春天,歌唱春天。

春天过后,就是“夏”。“夏”的甲骨文字体为:

一日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

从字形上看,整个字形表示一个高达威猛的人的形象。《说文·shi部》:“(夏)中国人也。从shi从页从臼,两手。shi两足也。”段注云“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姜,西南僬侥,东方夷也。引申之义为大也。”许慎所谓的“中国”,乃中原也。《说文》及段注均未说明“夏”作一年中第二个季节的名称之由来,由此看来其表示季节之义应在《说文》之后,由本义衍生的结果。其本义即我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也称“华夏”、“诸夏”。故“华夏”之“夏”即“夏”之本义也。“华夏”之称,始于古代。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转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一词的本义,即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盛大礼仪和华美服章。这也是更多地从文化的视角来表达的,而非指地域的广狭。炎黄子孙就是华夏民族,就是这个文明高度发达、有着盛大礼仪和华美服章的礼仪之邦。

一年中第三个季节是“秋”。“秋”的字体演变轨迹为:

一日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

《说文解字·禾部》:“(秋)禾榖熟也。”从其初文字形来看,上部形似蟋蟀或蝗虫的形象,下部为一盆火。有人认为,“秋”的初义即为“火烧蝗虫”。蝗虫是常活动于夏秋时节的一种昆虫,是一种害虫。又因其具有趋火性,所以人们常常燃火来驱赶蝗虫。这样,“秋”的本义即是,用火焚地以杀灭虫害。而这段时间往往又是庄稼成熟的季节,故许慎说“秋”乃“禾谷熟也”。所以,后来的“秋”字从“禾”。

在古代,以中原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是一年一熟,成熟的季节又在秋天。也就是说,“一秋”就是“一年”。故“秋”引申为年代。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三秋”,本义即指“三年”或“多年”。再经引申,它还可特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今所谓之“多事之秋”之“秋”即是此义。秋天之后,万物凋零,故又暗含萧瑟之义,表示一种悲凉的情调。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文作品中,以“秋”为题材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悲秋”也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最常表现的一种情怀。

最后说说“冬”字。“冬”是四季中最后一个季节。“冬”的甲骨文字形为:

一日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多长时间)

其初文字形,象一根两端打结的绳子,代表“终结”之义。《说文·仌部》:“(冬)四时尽也。古文‘终’字。”可见,许慎把“冬”的“终结”之义用到季节上,释为“四时尽也”,即我们今之所谓的冬天、冬季。冬天 是四季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所以,“冬”字从“仌”,即今之“冰”也。后衍化为两点。

其实,“冬”是“终”的本字,表示“结束”之义。四季中冬天也是一年的终结,随着文字的演变,“冬”字被用来专指四季中是“冬天”,而其表示“结束”的本义,则另造新字“终”来代替。从字形来看,“终”为“丝”字旁,和“冬”的初文义(一条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终结”义)是密切关联的。而“冬”字下面的“仌”所衍化成的两点,则表示“寒冷”之义。今天的许多汉字,有两点的就是“冰(仌)”字旁,如,冷、冻、寒、凛、冽等的字义都与寒冷或温度低的意义相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