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轮史无前例的蒙眼狂奔,在短短20年时间里,广西桉树种植面积迅速窜升至3200万亩,这一外来物种得以成功“上位”,成为广西人工林树种最靓的“仔”。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广西一方面水体质量等环境指标连年排名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桉树却非议不断,说它是“抽水机”,甚至直截了当指责“山上的桉树越种越多,山下的水却越来越少”。

广西近年来不断地干旱,难道这都是因为“山上的桉树越种越多”吗?

我们知道,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无论是生长百年的古树,还是速生快长的桉树,都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总不能因为它是外来树种或者因为它长得快,而将桉树排除在森林之外吧。否则的话,不是双重标准就是掩耳盗铃。
森林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嘛,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另一方面,森林能防风固土流,当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而雨水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

因此,森林能涵养水源,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回到桉树上。
原产于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的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2年的历史,主要种植于华南和西南南部地区,其中尤以广西种植面积最多,占全国种植面积半壁江山之多。
桉树生长快,成林早,显然要达成这样的速生快长,必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某些专家说桉树属于节水型树种,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基本认知和科学道德在哪里,难不成桉树的速生是空气“吹”大的?

桉树只是万千树木中的普通一种,不会有什么“特殊功能”,论绝对水分消耗量、养分消耗量的话,桉树会超过其他树种,但是在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上高于其他树种。有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桉树只需水510升,而针叶树需水1000升,相思、黄檀需水800升以上,消耗同等的水分、养分,桉树合成的生物量优于其他树种,这也就是桉树比其它树种生长更为迅速的原因。
桉树是浅根系树种,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0.5米至1米,最多达2 米,在年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即使遇到干旱天气,桉树根系最多只吸收地下4米以内的土壤水分,不会对数十米之深的地下水位产生严重影响。
一般情况下,植物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大约只有1%留在体内,而其余的99%会通过树干、枝、叶(主要是树叶)散失于大气之中。在学术上,称之为蒸腾作用。由于桉树的种植密度较大,且枝叶呈塔状密集分布,所以桉树的蒸腾量很大,据测算,1公顷一年蒸发8000吨水以上。这种蒸腾作用,会使得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走进桉树林子里,特别是在夏天,会明显感觉比其它林子闷热,你不是自相矛盾吗?
哎,“桉树本无过,都是人类惹的祸”!
桉树种植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原本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经营手段既简单又粗暴,比如把林内的杂草、灌木全部清除,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直接导致很多人看到的那样——“林下不长草”。没有了杂灌、杂草,林下只有些枯枝落叶,有的甚至林地直接裸露出来,显然已经丧失了部分、大部分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
桉树林里局部的小环境无法构建,那些蒸腾到了空气中的水分子没有停留,飘散到大气层之中,再重新组合,才会形成降雨。至于这降水到底会落在哪里,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我们再翻开广西桉树的发展史。在广西桉树迅猛发展的那些年里,恰好遇上了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快消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重新分配,造成了极端天气频发、强度增强,比如突然性的暴雨、长时间的干旱等等,“风不调雨也不顺”,再加上桉树是非四起、争议不断,难怪会让人联想到山上的桉树在作祟。
世界上有一个共识:所有的干旱地区,没有一处是因为造林种树引起的,反而因为森林匮乏会引发干旱。

科学调查也没有发现哪一处是因为种了桉树造成干旱的,更何况无论在全球、在我国,还是在广西,桉树都不占整个森林的主导,根本不足以改变整个生态的状况,更不可能改变整个气候的态势,我们总不能为了找人背锅,而把那些极端天气的“锅”甩给桉树吧。

全球整个大气候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广西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是天灾人祸综合因素作用所致,主要原因应属全球气候变暖,但也不能否认人为方面的因素,比如水利设施落后,汛期有水留不住;又比如森林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再比如局部桉树过多过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