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极八卦图中,一阴一阳你退我进,此消彼长,完美演示了世界的动态平衡。
当今经济社会,未尝不是如此。
我是老K,今天继续聊聊北溪2号,在此之前,我们得先化零为整,从“能源”二字讲起。

现代工业社会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一点,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而以“机器生产血液”著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也成为了世界经济千头万绪中的联结点,如果我们简单粗暴一点,将能源大致划分成,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两类。
那在宏观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的发展趋势,正如上期提到的,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突破,不仅让美国跻身世界能源净出口大国,也让全世界的石油储备量,跃升一个层次,所谓“石油枯竭论”的终点,将再次往后推延至少几十年。
美国、欧佩克成员国以及俄罗斯,成为世界三大石油出口地,但在传统能源枯木逢春之时,新能源也在联合国气候协会的碳中和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且不说欧美发达国家在诸如风能、太阳光伏、蓄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哪怕是工业体系较薄弱,依赖传统能源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响应《巴黎气候协定》的号召,自主制定“碳中和”贡献目标,以乘用车领域为例。

根据《百年大变局:国际经济格局新变化》一书中的数据:2011年到2016年,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上升了60%,而成本则下降了50%,业内普遍认为,电动车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将使电动车在2025年前后,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拥有与传统燃油车源车一争高下的实力。
大众、丰田、宝马、奔驰等大车企,也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确是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世界,但终将是新能源的天下,然而,新能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仍旧以电动汽车为例,铺设充电站,统一换电标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都不是多卖出电动车能解决的。
因此,供应稳定、价格占优的传统化石能源,在中短期内,仍旧是世界能源市场的主体。
据BP分析,到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仍旧占全球能源供应的40%,哪怕是海上风电和光伏发展迅猛的欧洲,也需要购买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过冬。
在这样的能源背景下,北溪2号管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俄罗斯与欧洲,一个有需求,一个有实力,彼此可以一拍即合,顺利推进北溪2号工程吗?

2019年的一次制裁,预告了故事的结局!
2019年1月13日,美国驻德国大使,向多家参与北溪2号的德国公司发出信函,将对支持北溪二号建设的公司予以制裁,而德国东欧经济关系委员会,在七个月后才给出回应,北溪二号属于欧洲事务,不应受到制裁。
很快,制裁中禁止相关人员到美国旅行和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资产等,仍旧阻碍了北溪二号工程的正常进展。
2019年12月,负责铺设管道的瑞士-荷兰Alsea公司,发布消息,由于受到制裁,公司已停止工作,但对于俄罗斯天然气求知若渴的德国,怎么可能坐以待毙。
很快 202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称,德国将继续支持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造工作,在之后一年里,北溪二号建设工程排除万难,照常推进。
到2021年1月,北溪二号管道已经完成90%里程的铺设。
然而,好景不长,北溪二号管道再次因相关企业被制裁,而陷入停摆,欧盟内部也对北溪二号的建设产生分歧。

2021年1月21日,欧洲议会在全会最后一天通过决议,要求立即停止与俄罗斯的北溪二号管道建设工程,德国则很希望在2021年夏天,收到北溪二号运输的第一批俄罗斯天然气,俄方能源委员会也对德国议员表示,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应不晚于2021年夏季竣工。
在欧美俄三方的极限拉扯中,北溪二号管道建设谈不上顺利,但也在跌跌绊绊中推进。
到2021年10月,俄罗斯AG公司发布声明,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二号已被注入天然气,为北溪二号的正式服役进行气压测试,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令北溪二号功败垂成。
2021年11月16日,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宣布,暂停对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营的认证审批,没有审批,进度条拉到100%的北溪二号,一夜回到解放前,成为一条奢侈的“废管”。
变故发生的确突然,但更突然的,是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办的一个月内,美国新一任总统拜登宣布与德国合作,彻底暂停北溪管道的推进,紧接着,2月24号俄乌局势自2014年颜色革命后,再度变化,使欧俄之间进行廉价便利的能源贸易大梦,彻底破灭。

但“曲折”的北溪二号建设之路,还只能算作能源贸易大战的前奏,SWIFT 才是鏖战的主场。
SWIFT是什么?
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
被踢出SWIFT的后果有多严重?
SWIFT全称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简单来说,在形式上,SWIFT是一家合作公司,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受比利时法律管辖,但SWIFT又不同于一般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它只为全球各大经融机构提供通信服务,而不为客户持有基金和管理账户。
通俗点说,SWIFT是银行与银行的社交媒体,如美国的电子本币清算系统叫FedWire,我国的叫CNAPS,那SWIFT就是将FedWire和CNAPS连接起来,创立对话平台,为它们提供金融信息传递服务。
虽然SWIFT并不是全球唯一一家“银行社交媒体”,但它拥有全球200多个国家,1100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入驻,在全球金融贸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个比方,被踢出SWIFT系统,相当于在社交网络中被“删号”,势必对经济主体产生巨大影响,伊朗就是前车之鉴。

2008年,美国以伊朗发展核技术为由,对伊朗发起金融制裁,具体手段是,美国凭借纽约清算银行美元同业支付系统CHIPS,切断了伊朗使用美元参与美国金融交易的途径。
四年后,2012年3月,欧盟也宣布冻结伊朗在欧盟的财产,断开伊朗与SWIFT系统的链接,几番操作下,伊朗成为了全球贸易村中的一座孤岛,石油出口量降低一半,GDP负增长,国内通货膨胀,本币贬值。
被制裁的几年里,伊朗丧失了过半数的石油出口收入和30%的对外贸易收入,惨重的后果,让伊朗积极寻求重新加入SWIFT的门路。
2015年,伊朗终于通过签署核协议,重新加入SWIFT,但覆水难收,损失已经造成,伊朗的前车之鉴,让世界经济体对“SWIFT制裁”闻风丧胆,与此同时,一批试图绕过SWIFT,自建新银行社交媒体的尝试,开始萌芽。
虽然欧洲特别是许多欧盟成员国,的确是老牌发达国家,但自身的化石能源储备却很不够,中东、美国、俄罗斯是欧洲能源进口的几大来源地。
其中,伊朗一直与欧洲保持着大宗的能源贸易,就算不算上能源,欧洲每年也会向伊朗出口大量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
也就是说,将伊朗踢出SWIFT,对欧洲不能说是毫无影响,也能说是自损八百吧!

但制裁不能不制,贸易也不能不贸,怎么办?
很简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说干就干。
2019年1月31日,德国、法国和英国创建INSTEX结算机制,同年11月30日,比利时、丹麦、芬兰 、挪威、荷兰和瑞典加入INSTEX,并广邀俄罗斯、中国加入,以欧元为结算货币,与伊朗保持石油以外的贸易往来。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INSTEX和SWIFT存在很大不同,INSTEX采取的是较为复杂的以货易货方式,除此之外,INSTEX并不包括伊朗最想交易的石油产品,总的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勉力维持罢了。
从伊朗的前车之鉴看来,被踢出SWIFT系统几乎没有破解之法,俄罗斯能扛过这次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吗?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俄罗斯与伊朗在客观上就存在很大差异,虽然二者都非常依赖国际能源贸易,在根本上,俄罗斯的能源体量,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比,实在不是伊朗能比拟的。

一句话总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欧洲40%的天然气,30%的石油都需要俄罗斯供应。
咱们可以理一下逻辑,俄罗斯被踢出SWIFT,欧洲就不能方便地买到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又占欧洲很大比重,国际市场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势必走高。
再加上欧洲很多地区不直接安装天然气灶,做饭、洗澡等活动都得靠电,电主要还是靠天然气生产,绕来绕去,还是绕到原点上去了,反应在新闻数据上,就是瑞典南部地区的电价上涨了300%。
德国媒体最新报道,欧盟将绕过欧盟的制裁,在俄罗斯央行购买卢布,以支付俄罗斯天然气费用,出现这种“反转”的根源就在于,金融制裁实际上是一根手指对着对方,而四根手指,都指向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完全没受到影响,实际上,俄罗斯是在SWIFT拥有第二大会员数量的国家,有300多家金融机构都入驻了SWIFT,是俄罗斯国内全部银行的一半以上。
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金融贸易中进行的外汇交易高达460亿美元,与SWIFT的脱钩,将直接导致进出口贸易款项无法收取,和伊朗一样,必将经历通货膨胀、本币贬值、资本外逃。
事实上,俄罗斯的确也正在经历这一切,而俄罗斯的普通民众能切实感受到,在欧洲的俄罗斯人,不能给国内亲人汇款了,在欧洲的负债者,可以堂而皇之地不还钱了,俗称 “我免费了”。
总之,SWIFT制裁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真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虽然很难,但还真有,一样的配方,建立独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系统,我国就正在走这条艰难的老路。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建,人民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
到2020年年底,共有1092家机构接入CIPS,连接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尽管这对于SWIFT而言,体量仍旧过于微薄,但谁说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同样,俄罗斯也在2014年开始降低美元的外汇占比,建设自己的SPFS跨境支付平台,今年俄乌局势再度变化后,中俄还表示,支持建立独立于第三方的双边金融基础设施,和贸易结算体系。
六年以来,中俄双方积极在贸易中使用本币,本币结算份额从1%上升到10%,从宏观看,E23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成长,使未来的欧洲需求增长主要发生在亚洲,如中国、印度等经济体。
原来以欧洲和美国为主要需求市场的格局正在瓦解,国际货币体系也将迎来真正的多元化格局,讲完SWIFT制裁俄罗斯后,我们不妨先跳出各大力量之间的恩怨情仇戏码,从更加可持续的角度,寻求老套路的新解法,就在俄乌局势发生变化前。
2022年2月4日,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十五项重要文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关于制定<中俄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的联合声明》和《关于推动可持续(绿色)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路线图》涵盖20多个领域。

200多项合作措施和项目,而《可持续(绿色)发展投资》,则鼓励两国企业开展低碳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的合作,我国迅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大有用武之地。
据俄《公报》报道,毕马威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俄蓄电池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增长到5亿美元,于2030年达到12亿美元,而今年春节节后第三天,我国150辆奇瑞汽车就搭乘“芜西欧”,换乘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往俄罗斯,在“芜西欧”国际班列开行后,汽车的运输时间将从两个月压缩到两个星期,大大压缩物流时间成本,为两国在低碳领域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远东天然气销购协议》中,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将增加100亿立方米/年,可以弥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脆弱性,从中俄两方的需求来说,中国需要可靠、稳定的油气来源。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这么希望,而俄罗斯也需要中国这样稳定可靠的“大主顾”,来稳定占俄罗斯全国50%的油气出口额,这也正是“能源”问题的新解法,相对而言,欧洲的能源供应格局,则更容易受到国际博弈情况的影响。
除了中俄两国本身的贸易外,双方对欧亚地区的发展,也存在可合作的部分。
2012年2月,普京在竞选总统的纲领文章《俄罗斯和变化中的世界》中指出,俄罗斯应该“搭中国经济之风 扬俄罗斯经济之帆”,以一带一路对接一带一盟(欧亚经济联盟)。
这根本区别于一亩三寸地上的你争我抢,而是一种合作共赢,你好我也好的思维。
2022年2月10日,满载俄罗斯进口板材的中欧班列,经过重庆渝州海关验放后,发往全国开工第一线,就是这种思维的现实呈现,这也是一种新解法。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里,能经历多少个三十年风云变幻,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例,从上个世纪的G7集团 到G20集团,再到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世界看似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逃不过“此消彼长 动态平衡”八个字。
的确,个人视角是有局限的,个人智慧是狭隘的,因此要以史明鉴,放眼看世界,老K借此次国际局势变化和大家聊了三期,希望能以有限的视角,给大家一个别样的角度,生有限、知无涯,才不无聊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org/5206.html